小驿站 大作为 海南积极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
发布日期:2023-04-2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打印本页

2022年以来,海南省创新就业公共服务思路和方式,调动各方资源,将驿站建设列入海南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,把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。从2022年5月首家驿站揭牌至2023年4月,不到一年时间实现从零到百的突破,已经建成177家。百家驿站累计走访劳动者12.8万人次,走访用人单位3.3万家,接待求职者5.9万人次,发布岗位信息10.3万条,开展技能培训活动227场,举办线下招聘活动471场,帮助13.4万人次劳动者实现就业(灵活就业13万人次);开发驿站“海南好就业”APP,登记求职者1.2万人,浏览量11万次。

一、坚持问题导向,着力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便民圈基层就业服务人手不足、力量比较薄弱,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精准性、便捷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情况,坚持问题导向、试点先行,推进就业驿站建设,搭建在群众身边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。2022年5月26日,首家海南就业驿站在海南乐东县黄流镇运营,主要服务农业企业用工和农产品采摘包装工灵活就业,在短时间内成效显著。各市县纷纷借鉴、布点建站,以实现就业为核心目标,主要开展就业咨询、求职登记、信息发布、职业指导、职业介绍、技能培训、劳动关系调解等工作,面向劳动者提供一揽子就业公共服务。驿站工作人员进村入户,摸清城乡居民求职创业、技能培训等方面需求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台账,开展岗位推荐对接,为困难群体撑起顺利就业的“晴天”。

二、创新思路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,调动各方资源提供就业服务。一是选点灵活,哪里需要哪里建。按照因地制宜、合理布局、灵活设置的原则,综合考虑人口规模、就业群体、产业分布等因素,建设灵活多样、经济实用的就业驿站,目前已有乡镇站、城市社区站、园区站、群团站、商圈站、高校站、银行站等多种类型。二是整合赋能,不盖一间房、不占一寸地。就业驿站既依托现有就业公共服务机构、基层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,也在街道、园区、高校、大型商超、城乡结合部等用工较多、人员聚集的地方择优布点,充分利用原有富余办公或商业空间,配以统一标识和办公系统,呈现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特点,不同驿站各有侧重,突出服务特色亮点。三是精准聚焦,疏通供需对接的“毛细血管”。驿站工作人员走出去进村入户、访企拓岗、详细建账,依托劳务经纪带头人、致富能人、乡村匠人“三支队伍”,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优势,积极对接岗位和求职需求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、招聘对接等各类服务,帮助用工单位招工和求职者实现就业。四是多方参与,共绘就业服务“同心圆”。人社、教育、工会、乡村振兴等部门通力合作,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,吸引智联招聘、海南人才集团等30多家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驿站运营;市县各级政府、高校、群团、银行、产业园区等共建共营,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。五是规范运作,统一服务。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驿站管理的通知》《海南就业驿站工作规则》,规范就业驿站建设、运营和管理。全省就业驿站统一场所标识、统一命名规则、统一装修风格,提高辨识度,提升服务形象;对标对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要求,统一服务要求、服务流程,统一使用“海南好就业APP,全面提升规范化水平。

三、完善服务体系,巩固提升服务成效。一是快速织密就业公共服务网。就业驿站建设运营低成本、高效率,在实践中灵活、灵动,一批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通过参与运营,职能得到充分发挥。东方市、保亭县、昌江县等7个市县实现就业驿站在乡镇全覆盖,其他一些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探索“一站多镇”“大站带分站”等建站模式,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。“省级就业服务机构+市县就业服务机构+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(站)+海南就业驿站”的多层次、立体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二是成功撬动各方资源助力就业。就业驿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得到市县党委政府、村镇(居)委会、高校、商圈、园区、银行等大力支持,无偿提供场地、设备,加强各方面保障,形成“党建+就业”“社区服务+就业”“精神文明实践+就业”“残疾人帮扶+就业”“银行+就业”等不同模式。三是较快取得服务成效。高效运行的海南就业驿站,不仅免费为劳动者找“饭碗”,而且成为众多用人单位揽才招工的好帮手;就业驿站将散落的非全日制用工、短期用工、平台用工、家庭雇工等岗位搜集起来,把人员流动大的小商小贩、小店面、小农场纳入服务对象,人力资源市场中钟点工、维修工、包装工、采摘工等用工逐步成势,市场中一批灵活就业岗位增加,“化零为整”做大劳务市场,有效缓解疫情冲击下岗位供给不足问题。四是逐步形成服务品牌。暖黄底色和两人跑腿服务造型的海南就业驿站标志,寓意“爱的小站”和“站小二”精神,展示在大街小巷,逐渐深入人心。工作人员身着印有“海南就业驿站”字样的马甲进村入户登记信息,到园区、商圈登记岗位、宣传就业政策,成为一道靓丽风景。就业驿站坚守公益性质,着力解决就业服务难点问题,取得积极成效,得到中国政府网、新华社、人民网、海南日报、海南广播电视总台、各市县融媒等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,品牌效应迅速提升。